花鼓灯艺术是中国民间歌舞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淮河流域特定的地理、文化和生活环境形成了花鼓灯艺术重要的民间特色凤台,它的音乐、舞蹈、节奏、韵律、灯歌等都直接来源于劳动和生活,以锣鼓为乐,以折扇、手帕、花伞为伴,以优美的舞蹈动作和民歌来描绘社会变迁,比较完整、生动地记录了淮河流域广大人民的劳动、生活、利益、性格、风俗、民情和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事件。
在花鼓灯舞中,凤台县创作的《盘板凳》、《采棉舞》、《游乐场》、《小花田》、《抢手帕》等舞蹈,都是取材于农村日常生产生活场景而创作的。据凤台县花鼓灯老艺人宋廷祥介绍,“农村里,大姑娘常常搬一把凳子坐在自家门口的树下做针线活,小男孩经常和姐姐们一起玩,挤凳子,但姐姐们觉得男孩子调皮,不让坐,拧耳朵,把他们赶走。舞蹈《盘板凳》就是取材于这种生活场景而创作的。”舞蹈《采棉舞》的艺术创意来源于农村妇女采棉的劳动场景,而舞蹈《游乐场》、《小花田》、《抢手帕》等则通过风趣、俏皮的情节,表达了农村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的友谊和对自由爱情的追求。 如花鼓灯的舞蹈动作:“风吹簸箕”以扇子模拟簸箕,再配合步法和肢体动作,表现簸谷的劳动动作;“双拉线”以扇花、手巾和步法模拟纺棉线的动作;“剪麦花”、“撒种”、“持针持匾”等,都与劳动生活有关。深入研究花鼓灯的历史背景、文化渊源、审美情趣、艺术特色,对研究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。
花鼓灯的灯歌,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人文有着真实的记录。如:“听说丈夫愿意参军,我面带微笑,心里高兴。明日六时我便要出发,我奉三杯好酒送你,我沿陇海铁路西行,你到了四川,给我写封信,让我的妻儿母子不为我担心。天下有团结,也有分裂,愿你早日战胜日本鬼子,回国。”1953年,凤台花鼓灯艺人田振奇、詹乐亭、李兆业、吴佩宣、李雪红、朱关祥等代表安徽参加全国第一届民族音乐舞蹈汇演,参加“五一”游行。 田振旗唱道:“茶山出彩云,花灯到北京。五一游行时毛主席登上天安门,笑眯眯地向我们挥手,吃一块果子凤台,我们心里高兴极了。从今以后,打花灯的都叫民间艺人了。”又如:“以前从来没笑过,就讲一九五二年治淮的事,女同志大多是善于筑坝的,我给你们提两个条件,日出前上班,中午别回来,打雷下雨时带头,希望各位女同志争当表率。”原来花鼓灯是伴随着锣鼓声,边跳边唱,多是描写事物、歌颂人,也有即兴创作的。如:“往街上一看,就到了百货大楼,恭喜你们生意兴隆,百货商品应有尽有,一天能卖几万”; “老大喜事多,儿子说起老婆,三间砖房盖起来了,牛生了,猪仔去世了,全家都笑得很开心”;“敲锣打鼓,你儿子参军了,立下大功,胸前戴上一朵红花,奖章、证书送到家里,军人家庭当官,是光荣的事”;语言是淮河岸边的方言,通俗易懂。所唱流传下来的歌曲多为情歌、谄媚曲,主要迎合听者(观者)的心理需求。其功能主要是讨饭、谋生。
如:“东屋门口有一棵椿树,枝叶翠绿向上,远看像一把伞,近看像九盏莲花灯。早生贵子,跳龙门。”随着时代的发展,社会的进步,大量歌颂时代的花鼓灯歌曲被创作和流传。 记述重大历史事件,如《毛主席号召修淮河堤》,写道:“毛主席号召修淮河堤,人民高兴。过去,淮河沿岸多灾多难,一九五四年,水势汹汹,洪水淹没了淮河堤坝,田里的青苗全被淹死了。灾区人民粮食少,没有水,也没有柴火。政府发放救济品,面粉、大米都有,小茅屋也搭得好,还贷款、木炭,下雪天还发棉衣。我们虽然被水淹了,但生活一点问题也没有。淮河不治,怎对得起党和领袖毛主席。” 《农村生活》歌颂新生活《农村新貌》一文写道:“十一届三中全会指明了方向,头脑和眼睛明亮了。我歌颂党的领导,农村焕然一新。我们盖起了平顶的小瓦房,家里的陈设真漂亮:三门的柜子,一个大皮箱,一张亮晶晶的五屉桌,尼龙帐篷,钢丝床,还有带弹簧的沙发椅,我们坐在上面摇来摇去。一张两米长的桌子靠在北墙。录音机发出很大的声响,电视机天天开着,它播放的节目真漂亮:《门前处死子》、《杨家将》、《少林寺》都是讲小和尚的。生活甜美芬芳,感谢伟大的共产党。”等等。
可见,花鼓灯的形成与发展始终紧扣着生活与社会的发展变化,花鼓灯可以说是一本活的历史教科书,这些舞蹈、灯歌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,从花鼓灯歌舞中可以看到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,这种在自然状态下传承发展的民间艺术,贴近人性的本真,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价值,体现着民族的力量,对于铭记历史进程,推动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发展,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。